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宁都县

    信息发布者:乡里香气
    2017-06-19 08:11:19   转载

         宁都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元、清两度升州治,迄今已有1777年历史,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人口80万,素有“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赣江源头”之称。2010年,被授予“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

    01.jpg

          

        承袭“客家祖地”千余载。宁都处在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最前端,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最早接纳较多南迁的客家先民,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是奠定“客家摇篮——赣州”的基石。从大量的谱牒和古墓资料证实,客家民系中唐宋时期的“老客”大多从陆路经抚、吉进入赣州北大门宁都。据调查统计,宋朝以前迁入宁都的客家姓氏有57个,其中:晋朝2姓(赖、郑),唐朝30姓(廖、蒙、丁、温、邱等),宋朝25姓(肖、杨、郭、邓等)。这些客家先民在宁都定居后,少则几代,多则十几代再迁往闽、粤和海外,蕃衍成为客家著姓。据初步统计,从宁都蕃衍播迁的客家后裔超过2000万人,占现有客家人1/4以上。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先祖唐东平侯孙誗曾定居宁都。法国远东学院博士生导师、汉学家劳格文六次走进宁都探寻客家文化,亲笔题词“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可见,宁都在唐、宋时期已成为客家先民聚居地和集散中心。

        享誉“文乡诗国”八百年。早在南宋时期,宁都成立的“江湖吟社”闻名全国,南宋文学泰斗戴复古在其《访苍山曾子实》诗中用“诗国”一词盛赞宁都诗人荟萃、诗作叠出的地方,从此宁都戴上了“诗国”这顶桂冠。明末清初,宁都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一时间文风大盛,宁都又添“文乡”之名。宁都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涌现出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清代江西山水画始祖罗牧等。自宋至清,宁都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30人,举人413人,贡生秀才逾千,《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宁都人30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录宁都籍文学家16人,有书目可考的著作集200多部,载入史册的文臣武将儒林文苑,均居赣南之首。

    铸就“苏区摇篮”谱新章。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苏区中央局诞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驻扎地;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以及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是红军作战原则、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地。在这里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成立了少共国际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全县有 5.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1.6万多人。

        物质文化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宁都物质文化遗迹十分丰富。据普查统计,宁都有388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2处,省级9处,县级76处。这些文物古迹是历史的积淀,它见证了宁都的繁荣与文明。古村民居、碑林石刻、古窑古墓、祠堂族谱、古塔书院、牌坊影壁、亭台楼阁、古寺庙宇、革命遗址、伟人旧居、苏区遗物,遍布全县田野山村,数量繁多,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宁都大地,熠熠生辉。走进宁都,就宛如走进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里有江西省内始建年代最久远的佛寺——青莲古刹,它位于宁都县城西侧约15公里,翠微峰景区南端的莲花山,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内始年代最早的佛寺,也是赣南第一大丛林寺。这里还保存了孙中山先生第三十代先祖唐东平侯孙誗墓。宁都客家谱牒文化也是江西省之最,据江西省地名志办普查统计,宁都现保存民国以前的家谱1053部,计6000余册,是全省家谱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县,其家谱数量超过赣南其他17个县市总和,这些都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资料。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也即将正式向社会开放。

        非物质文化有“活化石”之称。宁都是纯客住县,来自北方的中原汉民,带来各自先祖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汇集。宁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古朴纯厚,独具特色。客家歌、戏、乐、灯、傩、舞、文、剧、道情等各色客家民间文艺千年流传,一脉相传,形同一座客家民俗大观园,学术界把相当数量宁都民俗作为古代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来研究,如: 中村傩戏为赣南和客家地区独有,被专家认定是中国歌舞、戏剧的始祖;竹篙火龙气势恢宏,全国独一无二;宁都客家采茶戏,为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志》;宁都道情为全国275个独立曲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民间剪纸自中原客家先民带入宁都后风行至今,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名家所收藏。等等。近些年来,宁都的民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春节、元宵、中秋时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摄影爱好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省级保护名录9项、市级9项、县级41项,省级传承人2人、县级16人,是我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2010年,被授予“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

    重点投入政策资金。一直以来,宁都县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全县的文化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宁都县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专项实施规划》、《宁都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建立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近些年来,我县多方筹措资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修旧如旧、重点保护”的原则,先后投资5多亿元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规划、维修、重建及开发。

        重心规划古山古村。在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精心遴选出金精古山和东龙古村进行重心规划。翠微峰,古称金精山,国家4A景区,道教第三十五福地,是一座集宗教、儒家、军事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名山,千百年来,佛道流播,文山据士,形成丰富的人文景观,境内有从西周晚期至清代的众多古迹,胜景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已编制《翠微峰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翠微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东龙古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曾经以有“百座祠堂、百口水塘、百间大屋”而名扬江西,现在完整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多达180多栋,至今在村中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星罗棋布,蔚为壮观,丰富多彩的千年客家民俗传承于今,如庙会、搬桥梆灯、闹花灯、唱采茶戏、茶篮灯等,逢年过节,婚嫁乔迁,热闹非凡。东龙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历史文化古村镇示范项目”、“中国景观村落”、“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现在已编制《宁都县东龙古村旅游开发控制详细规划》、《宁都县东龙古村历史文化保护性规划》。

       重视挖掘古县文化。我县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挖掘,先后出版《翠微峰志》、《早期客家摇篮—宁都》、《文乡诗国—宁都》、《客家第一姓—赖氏》、《孙中山先祖在宁都》、《宁都民间文化艺术》、《宁都客家方言纪略》《杨救贫在宁都》、《易堂九子》、《宁都人民革命史》等一批反映宁都深厚文化的书籍,“人文宁都”系列丛书即将出版。特别是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着手提炼和倡导“崇文、怀德、开放、致远”的宁都精神,加大宁都五张名片的挖掘和宣传。年底将承办中央苏区反“围剿”第二次理论研讨会,曾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和叶辛、清华大学教授乔然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我县文化发展和开发进行把脉开方,还邀请了国内、省内及沿海省份的多批著名作家、画家、陶瓷艺术大师前来采风,深入挖掘和宣传我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美风光。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下坛口2017-06-19

    美丽大宁都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